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媒体聚焦 |
2025河北两会·民生热议|文化惠民,让群众乐享精神大餐 |
作者: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5-1-16 9:46:21 |
2024年10月1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欣赏唐山花吹表演。(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家门口高质量的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精彩不断;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放眼燕赵大地,文化惠民举措持续“上新”,彰显出河北省文化惠民工程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的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攻坚行动。如何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延伸文化服务触角,让老百姓乐享多元文化产品?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搭平台 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这里老旧小区多,以前由于缺乏活动场地,居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各个街道社区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有了文化活动场地。”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郝静介绍,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有阅览室、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起了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戏剧社等文体队伍,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热门“打卡地”。 文化惠民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要继续在完善政策、健全体系、提高效能等环节上发力,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郝静代表建议,可以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将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等地倾斜,吸纳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用活用好现有社区文化设施,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业等向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 农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大型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生态是多元的系统,既要有文化服务中心和地标性文化建筑,也要有与本地生活样态结合的小型文化空间。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许荷英表示,河北省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街头巷尾精心打造文化名家工作室、城市书房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并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展览展示等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可以考虑改造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既有建筑。比如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通过适度改造一些历史建筑,将其打造成戏楼、展览展示馆等,让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许荷英委员建议,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确保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创精品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平山坠子戏《王宝童篡御状》、临城南调《敬德背鞭》、海兴西路梆子《阳关折柳》……日前,2025年“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我们的节日”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石家庄举办,十多位非遗传承人带着作品登台亮相,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持久、艰巨的综合性工程,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需要充足的文化供给。各级文化馆要积极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文化产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现实题材和多种表现形式的优秀作品,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群艺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主任刘珂辛说。 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河北省创作推出的多部作品获奖;2024年全省开展“四季村晚”活动7918场,惠及群众超700万人次;“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长城脚下话非遗”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越擦越亮……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品这个大蛋糕,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文化包罗万象,涵盖文艺演出、文学创作、影视制作、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等多方面,不同的文化产品,有不同的生产方式、运行规律,尊重这些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扶持、技艺传承上要有的放矢。”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康保县文化馆馆长姚桂苹建议,可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把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盘活用好。比如康保县文化馆创作的二人台干嗑《金笊篱》获得十余项大奖,把康保二人台推向了全国舞台。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守护者,在新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力量。“各级博物馆应当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构建博物馆文物藏品、专业团队、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形成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合力。”省人大代表、李大钊纪念馆馆长李敏介绍,近年来,李大钊纪念馆积极与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精品课程进校园、红色文化进基层等活动,将馆藏资源融入社会教育体系,让纪念馆成为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力量。 强服务 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上网进入河北公共文化云“学才艺”频道,足不出户就能跟着名师学习书法、戏曲;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数字琳琅”栏目,可以零距离对话各种“活”起来的文物……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河北省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以网络平台为纽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零距离。 “李大钊纪念馆通过合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观众打造数字化导览和互动体验,让博物馆和纪念馆触手可及。”李敏代表介绍,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了文博资源由“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群众在“指尖”提出需求、在“云端”获取服务、在“掌上”反馈意见。 “这种转变,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选择。”李敏代表建议,要打破陈规,举办多样化、主题鲜明的原创展览,加强线上推广,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展览信息,推出“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精准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可以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具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特色文创产品,让群众不仅可以欣赏珍贵的文物藏品,还能听讲座、购物、体验手工制作等。 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特点,提供文化服务过程中,还要创新线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队伍,实现文化人才、文化活动向基层下沉,文化阵地向基层拓展延伸。比如青年文化夜校如今在各地持续升温,即便季季扩容,仍然一课难求。对此,刘珂辛委员建议,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各地图书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开设青年文化夜校课程,保证夜校各授课点位区域合理性分布。建立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校、艺术培训机构等为主要参与者的青年文化夜校联盟,形成各部门联动配合、资源共享、合理流动的合作机制,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田恬) |
责编: 檀旭涛 |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公民与法治》杂志社 |